English

谁知案头书字字皆辛苦

1998-07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“当编辑难,当科普编辑更难”。这是我从接手《中国云天》以来,在科普编辑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的。

《中国云天》既是一本中级科普读物,又是一本有学术水平,有中国特色的云学著作。该书的主要撰稿人之一,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,也是上海享有盛名的科普作家。我原先想,为这样高水平的作者编书,也许是比较轻松省事的。

这种想法实在过于天真。事实上,无论作者的水平有多高,无论书稿的质量有多好,送到编辑手里的,决不会是宴席上完美而精致的奶油蛋糕。一个对社会、对作者怀着责任心和爱心的编辑,无法逃避他为书稿应该付出的艰辛劳动。

我的体会是,每本科普专著的编辑在编辑过程中都会遇到“三难”。

第一难,难在要解决原有知识与新编图书所应具有的知识之间的差距。为此,编辑首先得老老实实地学习。

编辑是杂家。他对学有专长的作者所写的具体的专业内容必须尊重,确保原著的面貌,同时不要求“甚解”。但是,他对这本有出版价值的学术图书的内容必须有个常识性的、基本的、概貌的了解。换句话说,他至少应该认得这个专业的“26个拼音字母”。在编辑《中国云天》时,为了认得有关气象专业的“26个拼音字母”,我狠下了一番功夫。一是向书本学,认真读了几本有关气象专业的科普书和工具书。二是向作者学,每有机会总与作者坦诚交谈,详尽听取他们的介绍。三是向原稿学,像读教科书那样,逐字逐句地啃读,直至读通,读懂大意。四是向其他人学。先是找到了学气象专业的高中同学,冒着大雨,上门求教;接着又通过朋友介绍,找到了在基层气象单位工作的领导和科技人员,“厚着脸皮”,添别人的麻烦……

实践证明,这个自觉补课和再学习的过程,也是调查研究的过程,为后阶段的编辑工作创造了条件,所以十分必要,不可或缺。

第二难,难在要解决作者写作意图与读者(市场)需求之间的差距。为此,编辑必须认认真真地钻研。

这里所说的“作者写作意图”,并不是听凭作者自己口头上讲的“主观设想”,而是指从原稿内容、框架结构、段落层次中显示的“客观体现”。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的科技作者,往往更多地从全面反映自身科研成果的角度来写作,而对读者(市场)的需求不是缺少了解,就是有所忽略。但要解决这种差距,又不能脱离实际,苛求作者,而应尊重作者的思路和意见,提出中肯的、能为作者接受的修改意见。要做到这点,就必须对原稿作深入的研究、分析、琢磨,注意寻找作者写作意图和读者需求的结合点。关键是在于领悟和把握住书稿的重点、特点和核心(精髓),从而对原稿的取舍、增删、调整、合并、缩减、改编等,做到心中有数,协助作者加工处理,使书稿臻于“齐、清、定”。

《中国云天》积累了作者几十年科研工作的成果和心得,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,应予充实和凸现;但原稿中也有一部分属于编纂性质的材料,有的游离了主题(如过多引用美国龙卷风资料),有的知识已相对陈旧,这些就应毫不留情地删除。而对读者迫切需要的反映高科技在气象领域中的应用的内容,则建议增补。为此,专门增加了“雷达和卫星探测云天”一章。

第三难,难在要解决书稿质量与出版要求及科普要求之间的差距,为此,编辑必须反反复复地修改。

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讲的出版要求,编辑面对的工作量就已经够辛苦,够细致,够麻烦的了。语言文字的规范化,笔误、疏漏的指正和质疑,各级标题的提炼,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,名词术语的一致,形式体例的统一,还有责无旁贷的校对、核对,等等,真是烦不胜烦。然而,对于科普编辑来说,还必须更上一层楼,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:进一步做好科普的转化工作,努力达到深入浅出、化繁为简、形象生动等科普要求。为此,科普编辑只有加倍地耕耘,加倍地流汗,加倍地反复修改。这里,除了扎实的编辑基本功外,细心、耐心、恒心、责任心是必不可少的。一幅插图序号的更改而引起的“连锁反应”,必须瞻前顾后,“面面俱到”,万万不可粗心大意,切忌过于自信。《中国云天》直到付印前还发现了几个小错,其中差一点漏掉了一个温度的负号……

古诗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道出了农民的艰辛,《中国云天》出版后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,还荣获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图书也可以参加评选的上海市科技进步奖,而蕴含于科普编辑劳动中的“字字皆辛苦”,没有亲手做过编辑的人是难以体会到的呀!

(《中国云天》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6开精装48.00元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